凯发k8

?江林昌:以堅定的曆史自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江林昌:以堅定的曆史自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時間:2023-06-07 来源: 黨建引領 作者: 党建文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偉大征程上,必須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以中共二十大精神爲指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團結奮鬥,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爲此,需要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的宏闊視野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不斷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 

工業革命最早源于西歐,世界範圍內的現代化進程也始自西歐。由于今天的發達國家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于是便出現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帶領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有力證明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複制粘貼”。考察人類社會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包括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兩個方面。從縱向上看,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經濟基礎特別是生産關系的不同性質,將人類社會曆史分爲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構成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縱向序列。從橫向上看,各地區、各部族、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發展初期大都處于封閉狀態,後來由于生産力的發展、商品的增加而開始對外開放交流,由彼此分散而逐步聯系起來。橫向發展開始發生在相鄰地區、相鄰國家之間,繼而擴大到相鄰洲之間,最後發展爲具有全球意義的“世界曆史”。

一個時期以來,很多人對人類社會發展史關注較多的是人類社會的橫向發展,尤其關注西歐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全球擴張使得地區曆史轉變爲世界曆史的現象。一些人甚至誤以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這種誤解造成一些人把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進而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面都以西方爲標准,形成了所謂“西方中心論”。對此,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始終保持清醒認識。

其一,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曆史由低級社會形態向高級社會形態發展的總趨勢是不變的,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具體發展階段又有具體情況的不同。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産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産品,也就各不相同。”恩格斯指出:“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態存在的條件,然後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社會的橫向發展會影響某些地區的縱向發展,這也是爲什麽西方現代化不僅僅局限于其誕生地西歐而向全球擴張的原因,但人類社會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存在著互爲制約的辯證關系,不能以橫向發展否定縱向發展,不能認爲其他國家和地區可以脫離自己的國情而完全西方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也是基于自身國情縱向發展的結果,並在一定程度上從橫向發展上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但西方現代化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是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發展中國家無法成爲西方發達國家的翻版。

其二,從世界曆史的變遷來看,“東升西降”之勢愈加明顯,發展中國家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正在彙入人類現代化洪流之中。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曆程告訴我們,雖然西方現代化開始興起時曾經橫向影響全世界,但隨著歐洲30年戰爭後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雅爾塔體系相繼瓦解,西方現代化的生産方式及其社會制度越來越顯示出曆史暫時性,世界經濟的重心逐步由西向東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體快速發展起來,中國、印度等發展勢頭迅猛,中國2010年已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正在改變全球政治經濟版圖,影響著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世界曆史的發展,不再是西方發達國家單方面的作用,而是衆多國家在自身縱向發展中不斷走向現代化,繼而共同産生橫向影響的結果。

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既看到西方現代化對世界曆史發展的深刻影響,更看到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對世界曆史發展的重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有著堅定的曆史自信。

從中華文明發展史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中國特色,源于中華文明發展史。中華文明是人類曆史上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有著獨特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曆史脈絡、優秀傳統文化等。這決定了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道路,我們必須堅定曆史自信、增強曆史主動,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從文明的起源看,與其他古文明大都是由一個點起源,然後沿河流單線發展不同,中華文明是在多區域多點同時並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長城以北等有多個文明區。到了距今四千年左右,出現了周邊文明區向中原文明區彙聚的趨勢,出現了夏商周三代以中原華夏文化爲核心的“多元一體”早期文明發展格局。再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化創新,形成了秦漢以後直至明清的文明發展格局。這一起源和發展曆程決定了中華文明的許多特質。

早在一萬年前,中國已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食物的采集者發展爲食物的生産者、動物的狩獵者發展爲動物的畜養者,開啓了北方以黃河流域與西遼河流域爲核心的旱地粟作農業區,南方以長江流域與湘江流域、贛江流域、錢塘江流域等爲核心的水田稻作農業區,以及這些區域內的畜牧生産。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農牧生産就在如此廣闊的區域內長期綿延發展。在這種農牧生産基礎上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華文明的形態和特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深刻影響著中國對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我們能清晰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比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以民爲本”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大同”到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等等。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家國一體”的愛國精神等,也都成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文化資源。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筚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中華文明的深厚曆史底蘊,是我們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我們要有大曆史觀,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來深刻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堅定曆史自信。

中國式現代化爲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爲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爲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將始終把自身命運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爲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爲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爲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式現代化爲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我們要堅定曆史自信,努力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從發展模式看,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並聯式”過程。從發展內涵看,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爲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華文明有自己的形態和特質,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持續演進發展。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爲公、民爲邦本、爲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既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沛的文化養分和深厚的曆史底蘊,也爲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智慧,能夠極大推動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爲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隨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全球擴張,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曆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自立自強,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中國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爲世界各國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作出重大貢獻。

本文选自202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