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

時間:2023-11-17 来源: 黨建引領 作者: 党建文员

王立勝

 

習近平經濟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堅定立場和科學方法,同時也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兩大部分構成,前者由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組成,後者一般被稱爲唯物主義曆史觀。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生産力、經濟和政治辯證關系等內容就是對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繼承和體現,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等哲學原理成爲其哲學基礎。

 

人民至上的價值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觀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範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鮮明特點在于人民性,就是把是否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爲判斷善惡、美醜的基本標准。價值觀在經濟思想中處于重要地位。通常,經濟學關注的三個主要問題是生産什麽、如何生産和爲誰生産。“爲誰生産”作爲立場問題最爲重要,是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産目的問題。資本主義的生産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增殖。剩余價值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生産目的是要滿足人民的需要。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人民至上”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其直接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至上的價值觀既强调以人民的利益为努力的方向,也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始终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对于这些失衡现象的批评和治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分配中体现人民至上。资本是逐利的,资本发展健不健康,资本的哪些行为应设立“红灯”、哪些行为应设“绿灯”,最终还是要看资本的逐利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在对待资本问题上就是要坚持资本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而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把劳动者的消费当作为资本循环周转提供劳动力和市场空间的“劳动力再生产”。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作出如下概括:“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明顯下降,相應地,會對經濟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增長速度放緩符合發展規律。

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堅持探索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即“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這一判斷就表明,在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經濟發展需經曆不同發展階段,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是轉向更高發展階段的必經過程。這一判斷的背後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探索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基本立場。“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等重要論述,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辯證的科學思維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原理體現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中。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的對立統一性、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內外因關系、量變質變關系等都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有直接體現。例如,堅持系統觀念體現爲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聯系原理;構建新發展格局體現了內外因關系原理;推動高質量發展體現了量變質變原理;等等。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這些原理的運用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論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二,關于供給和需求關系的論述。例如,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釋了供給與需求的對立統一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爲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理論實踐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深刻闡明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推進各項工作,要靠實踐出真知,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這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原理,也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對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五大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是我們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這一論述本身就是對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關系的經典闡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認識論層面上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性。

综上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关系原理和框架,都内化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观点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并通过其理论观点、理念思维和工作方法体现出来。可以看到,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深厚哲學基礎,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解释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sitemap网站地图